有沒有發現,天津做大戶型的新盤,眼見變多。
僅這一年內,就一抓一大把。
而且,不局限于市區,四面八方都進入“面積膨脹時代”。
甚至,出現300平米“豪無人性”的戶型……
格調瑰麗花園,新推出300平米戶型;
綠城水西雲廬E地塊,做了200-330平米戶型;
中海時光之鏡,比天空之鏡還大,出現237平米戶型;
金地水西印二期,增加了175平米戶型;
金茂智慧科學城,四期做了128平米戶型;
津鐵鏡界,洋房做到142、184、243平米;
未來城7期,洋房出現128、142平米……
這種面積段,要放在前兩年,房企都得繞路走,斷然是不敢碰的。
別說200平米了,做140平米以上的都不多。
怎么突然大戶型就回歸了?
房企都是隨行就市、以銷定產,如果大戶型“叫好又叫座”,那肯定愿意做。
的確,現在市面上的改善盤,大戶型都賣的挺好。
說起來,都能讓你驚訝一下。
中海云麓公館,175平米的開盤后很快賣沒了。
總價800多萬,就做了一棟樓。
綠城水西雲廬,140、160平米的比120平米的賣的好。
格調瑰麗花園,180平米以上竟然賣的最好。
240平米的都沒剩幾套了,趕緊又推出300平米的。
金地水西印,不少人想買169平米的,沒買到,也做少了。
所以二期增加大戶型,175平米能占到25%。
單看成交套數,體現不出大戶型的行情,因為本身供應都比較少。
關鍵是,這些改善盤面積越大,單價越高。
云麓公館,96平米4萬3,175平米4萬7;
格調瑰麗花園,150平米2萬9,240平米3萬2;
金地水西印,127平米2萬8,169平米3萬2……
有競爭才有競價,房價走勢“很健康”,足以說明大戶型供不應求。
前兩年沒有大戶型嗎?怎么突然這么受歡迎?
天津的房地產,正處于第三個十年。
第一個十年(2000-2010年)有很多大戶型的房子。
那時候房企的想法還能天馬行空,放蕩不羈。
150平米以上、200多平米的,比比皆是。
萬科水晶城有185平米的,融創奧城有190平米的。
保利大都會更絕,做了640平米的……
爭奇斗艷,藝高人膽大。
后來,進入第二個十年(2010-2020年),房企追求規模,搞起了快周轉。
迫于流速的壓力,普遍做小戶型,一堆80-120平米的。
畢竟總價低,流速快。
當然,這也與2006年發布的“70/90政策”(建筑面積90平米以下住房面積所占比重,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70%以上)有關。
2021年開始,進入第三個十年。
出于慣性思維,房企第一反應依舊是:
戶型做小點兒,總價卡的低一點兒,好賣……
加上這兩年市場不好,房企普遍比較保守,厭惡風險。
貌似小戶型安全感更強。
即便是改善盤,最大做到200多平米,也得配點100平米的。
確實也有戶均面積的要求,不能太大。
眼下,不少房企都意識到自己戶型做小了。
所以,新一批地塊紛紛轉型,重啟了“多年不敢觸碰”的大戶型。
對于“大戶型好賣,甚至還不好買”這件事——
普通人只能用三個字形容:看不懂!
如果還要加三個字,那就是:追不上!
原因來自三方面:
第一,積壓的改善爆發。
2017年調控后,政策“很嚴厲”,不少改善家庭受限。
疫情開始逐漸放松,尤其去年,執行二套四成、認房不認貸,給改善松綁。
改善置換的成本比較高,有點兒實力的,能買大絕對不買小。
另外,現在買房基本都是純自住,不以投資為目的。
同樣的總價,以前可能買兩套放著等升值。
如今完全是自己怎么住的舒服怎么來。
tag標簽:
責任編輯:創始人免責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天津松鼠找房網-美麗屋”的所有文字圖片等資料,版權均屬天津松鼠找房網-美麗屋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;已經授權使用的轉載需注明出處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,不構成投資建議,也不代表天津松鼠找房網-美麗屋贊同其觀點,如需修改或者刪除,請聯系本站。文中所涉面積,如無特殊說明,均為建筑面積。